《中国农村科技》杂志是由科技部主管,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面向农业农村科技领域,以“传播科技,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宣扬中央农业农村科技政策、报道创新成果、宣传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引导农业走创新发展之路的综合性期刊。
种业安全是当前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种业“卡脖子”危机的大国战略,在动物种业方面体现尤为突出。牛肉是优质动物蛋白来源之一,近年来我国已成为牛肉需求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全球占据生产第三、消费第二、进口第一的地位。近期,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调研组赴贵州省调研关岭牛畜种资源保护利用等情况,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观察我国肉牛种业发展态势。
我国虽是世界上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但牛长期被作为役用工具,向肉用方向转变比国外晚了一个世纪。肉牛产业发展亟待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
近十年来,我国年牛肉消费量从2011年607.3万吨增长至2021年998.7万吨(增长率64.45%)。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牛肉进口量达233万吨,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牛肉进口国,占世界牛肉总进口量的23.5%,占中国牛肉消费量四分之一。肉牛良种资源是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当前主导肉用牛品种仍以引进品种为主。通过实施《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实施方案》,我国自主培育了5个专门化肉牛品种(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云岭牛、华西牛),构建了肉牛遗传改良体系基本框架,肉牛生产性能持续提高。但自主品种市场占有率偏低,肉牛平均单产水平为美国同期单产水平的40.6%。因此,自主培育的肉牛品种还需持续优化改良,从而形成产业导向、市场需求的重大战略品种。
世界上优质和高产肉牛主导品种主要由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培育。美国有100多个肉牛品种,澳大利亚有40多个,英国与法国有30多个,存栏数量较多的肉牛品种是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海福特牛和夏洛莱牛等。目前,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几乎呈相对单一品种模式,肉牛生产群体中占比65%的西门塔尔牛杂交群体供种长期依赖国外,核心种源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0%。而我国地方特色品种具有耐粗饲、抗性好、风味显著等特点,符合中国人饮食消费习惯,应在满足大众肉用基本需求基础上,兼顾推动我国地方特色黄牛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发展。
南方是中国黄牛养殖的重要区域,贵州是南方黄牛聚集带,贵州连续6年(2015-2020)牛存栏排名全国第6,规模居全国“第一方阵”。截至2023年5月底,贵州全省黄牛存栏217.01万头。关岭牛是贵州优良品种之首,也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的55个地方肉牛品种之一,“关岭牛”在2021年荣获第106届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为同类产品首例。自2016年以来,关岭县委、县政府将关岭牛产业发展作为全县主导产业来抓,关岭牛肉产品广受市场好评,畅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高端市场,但目前面临保种压力大等难题。随着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对饲草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存在饲草品质和季节性饲草供给不平衡等问题。调研发现,通过当地“关岭牛+狼尾草饲草”循环模式,按照“草随畜走、草畜配套”的原则,大力推广以杂交狼尾草、紫花苜蓿等优质高产牧草为主的人工牧草种植,推行畜禽废弃物作为肥料还田种草,形成了“种草—养牛”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推动县域森林覆盖率从2014年的42.42%提升到52.83%,石漠化率从2014年的42.5%下降至27.88%。既降低了养殖企业的种草成本,增加了农户的增收渠道,又实现了种养殖业和生态修复的双赢局面。
从关岭牛黄牛,从世界肉牛肉牛,对我国肉牛种业乃至动物育种工作形成几点认识。一是动物品种审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有专家谈到,“品种审定的那一天,就面临着品种退化的开始”。动物品种审定后,要持续做好保种提纯复壮等工作,优化品种性能促进产业发展,进而再通过产业良性发展反哺品种选育。二是“四链融合”是推动商业化育种的重要抓手。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离不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有效融合,更离不开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通过产品、市场和场景等要素带动育种事业发展。三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必须依靠现代育种技术加持。发达国家肉牛生产体系、育种体系相对完善,主要肉牛品种基本上利用全基因选择技术进行选种,通过早期选育大幅度缩短了世代间隔,提高选种的准确率。
同时,先进生物育种技术得到较好推广应用,如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培育了Polled基因编辑无角牛和MSTN基因编辑双肌家畜。利用好现代育种技术,可使动物育种更加高效、精准、可控,解决常规方法不能解决的重大生产问题。
贵州省关岭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高品质的关岭黄牛。关岭黄牛被列为中国“五大名牛”之一和贵州四大地方品种牛之首,要结合国家战略需求,立足肉牛种业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精准化服务。
目前全国建成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42家,其中南方省份15家(占36%),贵州牛存栏量虽处高位,但尚无一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亟需从战略高度布局将关岭牛等黄牛品种选育纳入国家肉牛种业振兴布局,打造黄牛种业基地,进一步提升标准化智能化建设水平。围绕当地养殖中困扰最大的饲草种植人工成本问题,综合考虑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人工收储成本过高的情况,强化配套饲草料机械化农机具装备研发。
动物育种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系统性的工作,尤其肉牛新品种一般需要20-30年坚持不懈地悉心培育,一旦停止便前功尽弃。因此,要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对肉牛种业的支持力度,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机制,破解肉牛产业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实现肉牛新品种突破、育种核心群质量提升、数量快速提高、核心种源国产化进程加速,有效助力肉牛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肉牛选育科研工作离不开完善的组织体系,企业是选育推广和应用的重要力量。现阶段,要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商业化育种,搭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肉牛育种体系和技术创新平台,引导育种企业展开正常市场竞争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肉牛种业企业,提升我国肉牛种业企业国际竞争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