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塑协”)获悉,2023年,我国塑料制品行业汇总统计企业完成产量7488.5万吨,同比增长3.0%。“行业整体向着功能化、轻量化、精密化、生态化、智能化的‘五化’创新方向发展,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数字化转型进程加速推进。”中国塑协理事长王占杰分析称,与总体经济发展呈现出的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特征相呼应的是,我国塑料加工业表现出稳增渐进的发展态势,我国塑料加工业的市场规模将稳中向好,塑料制品的产量和消费量将保持相对稳步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塑料制品行业汇总统计企业完成产量7488.5万吨,同比增长3.0%,仍有上升潜力。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3部门联合印发了《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其中提出2023—2024年轻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4%左右,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25万亿元。
王占杰表示,塑料加工业作为我国轻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2023年产量的同比增长率紧跟轻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基本符合预期目标。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与下业的需求增长,塑料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整个行业仍处于上升阶段,面对各类潜在调整,还需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创新、抓住转型升级“窗口期”、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进程。
据了解,2023年,在国内经济内生动力有待加强,市场需求不振的背景下,全国塑料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7%,与之存在联动关系的营业成本也呈同比下降态势。但是,得益于近年来塑料行业在生产工艺方面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单位工作时间内的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以及更佳的成本控制等因素,特别是原料价格相对稳定,由此保证了营业收入利润率的相对稳定。自2023年初以来,随着行业的逐步回暖,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的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也在逐月收窄,为来年由负转正提供了有利前提。
出口方面,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塑料制品年度出口增长率六年来首次由正变负。王占杰分析表示,即使如此,2023年我国塑料制品出口总金额依然达到了2022年的93.5%,并且随着行业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出口金额依旧处于高位。
王占杰坦言,当前我国塑料加工业仍存在需求收缩预期转弱、行业利润受到压缩,产业结构优化不足、行业“内卷”严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行业整体竞争力偏弱,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出口形势愈发严峻等困难和问题。
如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王占杰建议,要把握发展机遇,坚持以稳求进。他表示,依托于我国经济逐步回升、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国内积极因素的累积将为行业的稳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塑料加工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依然不变。对此,塑料加工业企业要力求实际,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刻注重需求侧管理,努力以创新为引领,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等方面,要敢于攻坚、勇于探索,加快核心优势产品向高端化发展,做到以稳求进,以进促稳。
王占杰还建议,行业要坚持创新引领,提质降本增效,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以创新及差异化的新品突围市场,通过新材料研发,开拓更多的市场应用场景,满足更加多元化的功能需求,行业企业需要加强质量管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持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盈利。行业要践行绿色理念,把握发展机遇,行业企业应该把握发展机遇,在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全社会产业绿色转型这一宏大进程中提供关键支撑,不断推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从而促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业还要强化国际竞争力,改变营销模式,行业企业需要持续着力于新技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自身的产品竞争力与技术优势,跳出固有运营模式,借助互联网新颖、高效的传播方式,如依靠云商平台、短视频等助推品牌形象的打造、产品的宣传与营销等。
“塑料加工业作为我国轻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总产值、资产总计、从业人员、出口额等指标已占轻工行业总量的10%以上。2024年预计国家和各级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扩大有效投资,提振市场信心,促进行业增长,稳定外贸发展的组合政策,我国塑料加工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仅不会改变,且将愈发稳固。”王占杰表示,鉴于行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高相关性,预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塑料加工业将实现更加平稳的开局,随着行业周期性调整,二季度开始行业增速可能明显加快,随着基数的升高,三四季度增速预计或将比二季度有所回落,但全年有望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对于中国塑料加工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抱以更加坚定的信心。”他说。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