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实体经济的强劲增长客观上拉动了国际原材料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自2002年全球各经济体先后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至2007年底,世界经济增长基本呈现了稳步加快的态势。
因此,一方面,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对石油、食品等的消费需求增速加快,另一方面,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旺盛的投资需求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刺激下,对各种原材料及大宗商品的需求明显上升,致使其价格不断走高。更为重要的是,为降低对原油的依赖,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经济体积极研制、生产生物燃料,直接拉高了对玉米等粮食产品的市场需求。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未来几年内,美国玉米产量的三分之一将用于乙醇燃料的生产,而在2002年这一比例仅为11%。
美元持续贬值是国际原材料价格大涨的一大重要推手。2002年以来,美元对主要的国际货币整体上持续走弱,尤其是2007年夏天次贷风波爆发后,为了转嫁自身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缓解国内市场每况愈下的低迷状况,美国政府纵容了美元的加速贬值。2007年7月以来美元指数急剧下降,2007年底美元指数较7月初下降近7%,到今年3月下旬,该指数较去年7月降幅已超过12.5%。美元急剧跳水直接导致黄金、石油和国际原材料及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我们的实证研究亦表明,美元汇率与国际原油及黄金价格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原油、黄金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受到美元贬值的强烈影响。伴随美元的狂跌,2002年-2007年,国际原油、黄金和玉米价格分别上涨了约240%、130%和100%,而从2007年7月至今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原油期货和黄金价格涨幅均高达55%,玉米期货价格也上涨近45%。
次贷风波后大量流动性的转移及发达经济体大量注入流动性推动了国际原材料价格不断走高。一方面,次贷风波爆发后,大量的流动性出于避险需要,从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流至黄金、农产品及原油期货等市场;另一方面,美欧监管层为最大限度地缓解次贷风波爆发后国内银行体系的信贷紧缩,将短期调控目标在降低经济衰退风险和防止通胀风险之间明显地偏向了前者,多次通过降息、拍卖、联合注资等多种手段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次贷风波尚未见底,在发达经济体大量注入流动性的同时,银行的信贷紧缩并未根本改变,而大宗商品市场上投机资金的供给却明显增加,直接推动了其价格走高。这从近期国际粮价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中亦可见一斑。可以说,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高涨已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实体经济基本面的需求,投机成分日趋明显。这一点可以从2007年末美国、欧元区经济增长与大宗商品价格涨幅的对比中得到验证。2007年第4季度美国、欧元区经济增速较2006年第4季度分别下降了0.1个和1个百分点,而同期国际原油、黄金价格却分别上涨了57%和32%。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表现出了与经济增长势头明显的背离,大量的避险及投机资金是背后推手,而这也将加大今年全球经济可能陷入“滞胀”的风险。
供给增长相对滞后亦是国际原材料价格不断走高的一个原因。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农产品和原油的供给持续偏紧,供需缺口趋于扩大。从农产品来看,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一些农产品生产大国的产量受到影响,同时部分国家和地区为优先满足本国需求而对农产品出口加以限制,致使全球农产品库存量下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今年全球粮食库存将降至1982年以来的最低点,美国农业部农产品需求预测报告也预测,2007年至2008年度美国小麦期末库存将降至近60年来最低。从原油方面来看,虽然这一轮油价暴涨以来对石油开采和生产的投资已经大幅增加,但新油田从投入到产出的周期往往为3年-10年,短期内原油供不应求的状况仍难以缓解。更值得密切关注的是,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向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传导效应日趋明显,后者已经开始对全球的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即由于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农民种植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积极性走低,这也是近来国际粮价进入新一轮上涨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全球通胀水平普遍上涨的一个主要表现和原因,在于以原油和农产品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2008年3月11日,路透社商品指数、道琼斯商品指数分别为2933.10点和216.33点,而在2005年1月3日,这两个指数仅为1571.30点和143.153点,短短三年零两个月,涨幅竟分别高达87%和51%。同时,全球通胀上升已出现从成本推动向成本和需求共同拉动的演变,致使世界性的通胀压力不断增加。2007年美国的CPI上涨了2.9%,今年2月份则上升至4.0%,欧元区今年3月份的CPI甚至创下了3.5%的历史最高涨幅。印尼、墨西哥、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CPI也普遍出现了较大涨幅。
从国际层面来看,近年来我国快速增长的投资需求亦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相关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例如,近年来我国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日益增大,尽管目前我国的铁矿石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仍不能满足国内旺盛的投资需求,2007年我国进口铁矿石3.83亿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7.4%,并且该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此外,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也占全球总需求量相当大的比重。以中国石油为例,2000年到2007年的8年间,其日需求量从669万桶增至758万桶,占全球日需求量的比重始终维持在8%以上。
考虑到利率重置等多种因素,我们预计次贷风波将在今年的5月-8月份达到高峰,因此未来几个月美元持续贬值难以避免。同时,基于对银行体系内的信贷紧缩短期难有实质性改变的判断,以美联储为首的美欧监管层还将通过降息以及多种金融创新手段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些都将继续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以粮价为代表的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加快,全球性的通胀预期仍在不断上升,可能进一步导致价格上涨的扩散和自我强化。
今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对原材料需求的下降由于滞后效应可能从下半年开始显现,这有利于目前缺乏实际需求支撑的国际大宗商品高价的回调;其次,根据我们的分析,美元对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可能在今年年底出现反弹,因而对国际原材料价格的高涨将直接产生抑制效应。今年人民币升值幅度总体加大:一是随着年底美元可能触底反弹,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可能放缓;二是人民币将延续去年底出现的人民币对欧元的升值态势,并且随着美元在年底可能触底反弹,人民币对欧元的升值速度亦可能加快;三是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将继续呈现在波动中逐步升值的态势,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约为11%,年底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约为1∶6.5,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边波动的特征将更明显;四是大力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