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营口农业的真实写照,也是营口发展的基石。营口地处渤海辽东湾、大辽河入海口,属海洋性半湿润季风气候,春季温和、夏无酷暑、秋季凉爽、冬无严寒。适宜的气候成就了丰富的农业资源,营口农业以“三水一牧一菜”(水稻、水果、水产品、畜牧业、蔬菜)著称,是辽宁省农业的缩影。同时营口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闻名的“中国海蜇之乡”。
营口是中国东北近代史上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口岸、山海关外的“百年港城”。如今,营口是“北粮南运”的重要节点城市,正在借助这个契机,融合一二三产,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东北亚农副产品交易平台。伴随着源源不断运往全国的粮食,这座百年港城也以崭新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未来。
记者在营口港的粮食专用码头旁,看到一台能装载7万吨粮食的轮船,等着装舱后运向南方港口,运费要比火车便宜得多。另外,如果用火车运输,按一节车皮装载60吨粮食计算,7万吨粮则需要1100多节火车皮装运,这也是通过港口走水路运输粮食的价值所在。
“早先运粮是由杂货公司运营,随着运粮规模的扩大,营口港成立了专门的粮食公司,并加大仓储建设便于中转运输。营口港港内仓储容量有180万吨,港外仓储有240万吨。”辽港控股(营口)有限公司粮食分公司货运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通过营口港将东北粮食大量运往华南、华东地区,满足当地的用粮需求。
历朝历代我国一直是“南粮北运”的格局,鱼米之乡大多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等说法流传甚广。如今已是“东北熟,天下足”,东北已成“天下粮仓”。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北方产粮比例就开始发生变化,到21世纪初期北方粮食生产完全超过南方,“南粮北运”的格局已变成“北粮南运”。
东北地区产粮占全国1/5以上,调出量占1/3以上,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北粮南运”最大的瓶颈就是运输难题,刚开始大规模南运的那些年,铁路车皮是“一车难求”,如何解决运输中的难题?“北粮南运”大通道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
从东北地区南运的粮食一个是走陆路,一个是走海路,主要从营口港等港口装船运输,七成以上的粮食要通过海路输送到南方。营口是“北粮南运”的重要通道,承担“北粮南运”的重要战略任务。
为此,营口畅通粮食枢纽通道,增强港口功能。优化港区布局和资源配置,推进粮食专用码头及集装箱码头升级改造,持续加强港口粮食和物资仓储设施建设。强化智慧港口建设,推动营口港多式联运智慧服务平台、港融大数据平台建设。统筹港内外仓容和场站,保障货物经港口装卸运输畅通。
完善通道网络,依托辽宁港口集团优势,加快推进营口港与深圳港等招商局旗下港口航线开行,完善国际航线网络,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物流中心。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长江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多元模式的内陆港建设,形成通达全国主要城市圈的联运大通道。
强化服务效能,建立健全大宗粮食交易交割服务网络,构建集大宗粮食交割、仓储、干线运输、分拨、流通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供应链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干支匹配的通道网络建设,开展粮食储备、交易、分拨、公铁水路联运等服务,以满足区域生产需求。
营口市副市长高洪涛表示,为贯彻落实总体观和粮食安全战略,充分发挥营口港“北粮南运”重要枢纽节点作用,营口市全面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促进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加快构建现代化特色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在海蜇捕捞季节,在营口市鲅鱼圈区望海街道的渔民码头,一条满载海蜇的渔船停靠后,加工人员马上将捕捞的海蜇吊运到岸边的储存池里,先进行盐渍加工,然后进行海蜇分割,全程利用海水进行清洗,保住海蜇的鲜。
“一条船多的能捕捞7万多斤海蜇,大约能出海一个多月。加工厂能收沙蜇3500吨,绵蜇100来吨。我们采用营口渤海湾野生海蜇为原料,经过自有渔船捕捞上岸的鲜海蜇,通过陈氏传统海蜇加工工艺和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结合,最大的保留海蜇的营养成分和口感的鲜脆,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盖州市滢辉水产加工厂厂长陈德辉向记者介绍。
大自然馈赠给营口丰富的海洋资源,世代造福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营口沿海的渔民捕捞、养殖海蜇历史久远,每年七八月份是海蜇捕捞季,每天海蜇捕捞船至少出海两次,往返和码头,海蜇常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营口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时期就因其籽粒饱满,洁白光亮,口味纯正成为“贡米”。水稻种植面积62万亩,年产44万吨,是辽宁省粮油种植的优势区、粮油高产创建的示范区,大石桥市是中国好粮油示范县,水稻平均单产和最高单产连续多年为全省第一。“营口大米”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
大石桥市水源镇赏军村的种粮大户王孝海去年承包了500多亩地种植水稻,他告诉记者:“我与营口渤海米业有限公司合作,使用他们提供的优质稻种,按照他们的技术要求种植,回收水稻一斤要高出市场价3分钱,一亩地就多增收50元。因为参加了公司牵头的联合体,公司给我担保30万元,由政府贴息2厘,我自己只拿2厘2,支持我们种植优质水稻。”
渤海米业有限公司吸纳广大农民,以农业合作社为依托,并采用农业合作社方式锁定优质水稻种植基地。渤海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洪顺说,他们以“带动农户、共同发展、惠及广大水稻种植户”为发展理念,在大石桥市西部水稻种植乡镇培育了4万多亩水稻专属种植基地,主要有盐丰、稻花香等优质品种,农户还在无污染水田种植水稻、施有机肥、套养河蟹,为公司提供绿色、有机的蟹田大米,营口水稻品质正在由低中档向中高档转变。
在盖州市沙岗镇上屯村,景程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博种了600亩的葡萄,品种全是阳光玫瑰,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民转型生产阳光玫瑰。赵博向记者介绍:“通过百果园、盒马鲜生、京东等平台销售,一亩地葡萄产量控制在4500斤左右,一斤卖30元,亩产效益在10万元以上。”
营口地理环境多丘陵、山地,加上独特气候光照条件,历来盛产水果,水果栽培历史悠久,有“天惠之地”“苹果之乡”之美称,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11个优势品种、35个优势区域中心之一。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省果树研究所坐落于营口,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官产学研”的科技体系。主要有盖州苹果、辽南葡萄、大红袍李子、辽南西瓜、熊岳红杏等十余个品种,年水果总产量78万吨。
眼看着鱼池里的鲤鱼一天天长大,大石桥市高坎镇姚家村的肖印举满是欢喜地说:“现在养鱼省事多了,从买鱼苗、进饲料、管理鱼池到最后收鱼都不用心,一切都由瑞丰科技公司包了,开春鱼苗一斤4元多,一亩鱼池放养3000尾,到10月份鱼长到2斤半左右卖掉,一条鱼利润在2元钱左右。养鱼的料钱是大头,由瑞丰借贷给我,自己买得几百万元,一般人投资不起。”
瑞丰科技公司总经理王立伟向记者介绍,产业链模式和单一饲料产销模式是当今饲料行业的两种主要竞争模式。而打通产业链成了当前很多企业最时髦的选择。瑞丰科技公司产业链发展模式是抓住链条中的产销、终端服务中下游环节,突出自己的优势并巩固强化。
在淡水鱼养殖业上,瑞丰科技公司采取了“培训+担保+经销”的经营模式,其宗旨是只要养殖户购买了瑞丰科技公司的饲料。瑞丰科技公司将无条件地为养殖户寻找销售渠道,并随时满足养殖户的买卖需求,全部风险由公司承担,并为资金短缺的养殖户提供担保,几年来共为当地的3000多个淡水鱼养殖户担保达5亿元。
高坎镇河渠纵横,盛产鱼、虾、蟹等水产品,淡水鱼养殖历史悠久,全镇淡水养殖水面共计3.1万亩,是“辽宁特产淡水鱼之乡”。高坎镇水产养殖业已形成产业发展链条:水产养殖-饲料加工-渔具制造-鱼药经销-专业捕捞-水产运输-水产品销售,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全镇淡水鱼业链条总产值达到了12.5亿元。
营口市不仅盛产海蜇,更拥有完整的一二三产海蜇产业链,有近10万营口人从事海蜇养殖、捕捞、收购、加工、贸易行业,业务遍及全国及世界各地。国内海蜇加工企业80%以上由营口人开办,全国大部分海蜇品牌的实际加工产地坐落于营口市,上海各大水产市场销售海蜇人员90%来自营口市。
现在营口人把海蜇行业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东南亚到非洲、从俄罗斯到南美,营口人把世界各地的海蜇运回家乡加工,又远销到世界各地。营口成为全球海蜇生产、加工、贸易、流通集散整条产业链的核心。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首批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东北地区唯一一个基地“落子”营口,总投资4.5亿元的中顺海蜇交易市场顺利投入运营,实现营口海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逐步走向精细化、标准化,最终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
2022年5月,营口开始建设盖州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以海蜇和葡萄为主导产业,形成海蜇养殖、葡萄种植、科技研发、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围绕规模种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供应链完善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智慧农业建设、农产品认证与品牌培育、联农带农增收、配套基础设施7个方面,在3年创建期内拟投资建设26个重点项目。
营口市政协、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代萍说,营口深入挖掘优势特色资源,富民产业彰显新活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粮油、畜禽、饲料、果蔬、水产品5大全产业链条。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100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0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点。逐步构建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集聚、多利益联结、多模式创新的“五多协同”发展格局。(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